当车市陷入停滞甚至负增长状态时,那些相对弱势的品牌,尤其是销量急剧下滑的企业,通常就只能看见即时、短浅的目标。它们宁愿牺牲掉自身的利润与品牌力,通过挑起或跟进“价格战”,以期达到在短期内快速提振销量和市场份额的目的。这就如同身处隧道的驾驶者,只看得见出口的光。
在编辑部同仁的鼓动下,作为长期专注汽车行业报道的中国经济网记者,尝试用更加宽泛的视角观察车市。本期《跃跃哲谈》与您一同探讨,政企联动加码购车补贴政策背后所暗藏的“隧道效应”逻辑。
十天前(3月17日),成都市龙泉驿区(成都经开区)汽车局、商务局与本地整车企业政企联手,推出“政企联合补贴”优惠购车福利。本次惠民补贴购车时间自3月18日起至6月30日,补贴总金额高达1亿元,包括全成都购车通享补贴(总额7000万)及成都经开区(龙泉驿区)购车专享补贴(总额3000万)。
(相关资料图)
成都市龙泉驿区“产销联动”汽车消费活动正式启动
据悉,此次参与活动的车型包括一汽-大众、一汽丰田、沃尔沃、神龙汽车、大运汽车、领克、红旗等企业的指定车型,单车累计补贴最高达15万元。这让本就不平静的车市再次沸腾起来。
在此之前(3月6日),一组关于“湖北史上最强购车优惠季开启”的宣传海报,曾一度引发“去湖北抢车”的热潮。据悉,东风汽车集团旗下东风雪铁龙、东风标致、东风日产、东风本田、岚图、东风风神、东风富康等共计7大品牌58款车型,参与了这一轮购车补贴,补贴力度从5000元至9万元不等。而此轮补贴仅限于湖北省,有效期至3月31日。
事实上,在湖北和成都之前,已经有北京、上海、重庆、浙江、吉林等超过13省份地区发布了购车补贴政策。与此同时,吉利、长安深蓝、广汽埃安、中国一汽等等一众汽车生产厂家也都纷纷跟进,通过不同形式的购车补贴政策,进行不同程度地降价。
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,政企联动发起购车补贴,不仅有利于刺激汽车消费,而且还有助于提升主机厂和经销商的信心。但用力过猛,好事有时会变成坏事。有资深媒体同仁就直言不讳地表示,“价格战其实是一把双刃剑,如果用力过猛,不仅对品牌造成伤害,长远看也不利于产业高质量发展。”
在这里,我们想起了当代著名的发展经济学家阿尔伯特·奥托·赫希曼(Albert O. Hirschman)提出的“隧道效应”概念。从字面意思来说,“隧道效应”讲的是人开车行驶在有两条车道的隧道里,如果两条车道上的车都不能移动的时候,驾驶人会一直有耐心等下去,但如果另外一条车道的车流开始向前流动,而自己所在的这条车道却不能移动,驾驶人便会丧失耐心,并且处于一直焦虑的状态。
“隧道效应”这一概念,同样适用于企业之间、政府之间的竞争。以汽车行业为例,在整体车市处于高速增长的阶段,即便单个企业所占的市场份额存在不小的差距,销量增速也有所不同,但其自身却一直呈现正向增长,同时对未来的市场表现抱有着充足信心和良好预期。在此状态下,大多数车企愿意保持良性竞争的关系。
但当车市陷入停滞甚至负增长状态时,那些相对弱势的品牌,特别是销量急剧下滑的企业,通常就只能看见即时、短浅的目标。它们宁愿牺牲掉自身的利润与品牌力,通过挑起或跟进“价格战”,以达到在短期内快速提振销量和市场份额的目的。这就如同身处隧道的驾驶者,只看得见出口的光。
对于拥有汽车厂的地方政府而言,汽车作为大宗商品,不仅能够增加地方GDP和税收,还能带动相关产业链发展,吸纳大量就业。而这也是多个地方政府参与到此次“价格战”的重要原因之一,但这也导致了一个潜在风险,就是不少地方不自觉地被车企捆绑。企业发展得好,自然皆大欢喜;一旦不尽如人意,则火急火燎。 对于此轮政企联动加码购车补贴政策所引发的“价格战”,中汽协近日发文呼吁,“汽车企业应该着眼长远,在产品技术、质量、服务、品牌力等方面多下功夫,致力于高质量发展。地方政府在稳增长、促消费的过程中,方式方法要得当。”(中国经济网记者 王跃跃)
相关阅读:
最高补贴9万元!东风旗下7大品牌在湖北大降价
[跃跃哲谈]造车何以欲罢不能?“沉没成本”或难以割舍